返回

不打不骂的家庭宝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家庭教育最忌简单粗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家长都在拼命地“为孩子着想”,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却很少有家长会思考:这样的教育是否正确?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否有益?教育是为了什么?

  家长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因为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

  现在的家长,打着“为了孩子的将来”的旗号对孩子进行了很多不正确的教育。比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干涉太多,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设想成长,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有些家长当众批评孩子,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不仅感到焦虑、紧张,甚至大打出手!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不但需要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会孩子读书的方式;不但需要教会孩子各种技能,更要注重孩子心理的发展。真正的家教应该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教育,而不是强迫的“填鸭”式教育;是家长与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自由地发展的教育。

  1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无法放下身段平等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自然也不会把家长看成自己的朋友。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需要放下身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近黄琴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芳芳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了,没事就躲进房间看电视。黄琴觉得很奇怪,也很焦虑,担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或者是受了什么刺激,但无论她怎么问,芳芳就是不回答。无奈之下,黄琴去咨询了专家,经过专家分析,黄琴才知道,有问题的不是芳芳,而是自己。

  黄琴和丈夫是大学同学,而且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自从上高中后,黄琴就变得自卑起来,她觉得班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就自己没有。

  上了大学之后,她更是发现大家多才多艺,而自己,却一无所长,什么都不会,她也曾想学习一些才艺,可是苦于没钱。成家后,生活水平还不错,所以,她认为不能让芳芳重蹈自己的覆辙。因此,在芳芳6、7岁的时候黄琴就给芳芳报了几个兴趣班,钢琴班、小提琴班、舞蹈班等。虽然自己除了上下班还要接送孩子很辛苦,可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她认为自己辛苦些也是值得的。芳芳对于妈妈的安排虽然也曾提过意见、闹过情绪,可是都被黄琴的说教、打骂“说服”了,但让黄琴没想到的是,几年下来,芳芳不但对所学的东西兴趣越来越淡,还变得沉默寡言了。

  专家告诉黄琴,孩子之所以这样,她负有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兴趣是没错,可是黄琴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孩子身上,由于学习很辛苦,在孩子提出抗议的时候又遭到了黄琴的打骂“教育”,这不仅使得母女关系僵化,还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无疑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可是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平等地与孩子对话,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将对话变成命令或者争吵。

  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这种情况,时常会出现在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模式中。

  一种是限制型的家庭模式中命令式的教育。在这种家庭模式里,父亲或者母亲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的话语就是命令,容不得半点犹豫和反抗,否则孩子就要挨骂或者挨打。他们的说话方式也是命令式的。在这种家庭模式中,孩子就是一个“接收者”,对父母的话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与执行,不容许有自己的意见、看法。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要么变得十分听话,一切以父母的话为标准,缺乏主见,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性格内向,懦弱;要么就变得十分的叛逆,无论对错,事事针对父母,父母说东,他偏偏向西,独立自主意识特别强烈,容不得别人的一点否定。

  另一种是放任型的家庭模式中放羊式的教育。父母从不干涉孩子的生活,要么过分溺爱,要么毫不关心。过分溺爱的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是皇帝、公主,从不违背孩子的意愿,孩子想玩就玩,想学习就学习,不想学了就不学。这样的孩子很任性,缺乏坚定的意志,不懂得分享,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做事可能非常极端。对孩子毫不关心的家庭,一切顺其自然,孩子的事情完全由孩子做主,父母不会干涉。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特别强烈,也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缺乏爱,不懂爱,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在这种家庭中,父母过于“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几乎不存在对话,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父母不会有意见,如果父母提出了意见,就会引发亲子之间的争吵和矛盾。

  其实这两种家庭模式衍生出来的两种教育方式都没有尊重孩子。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毫无疑问没有尊重孩子,没有平等对待孩子。放羊式的教育方式,表面上是尊重了孩子,其实也是没有尊重孩子,没有平等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懂,很迷茫,也不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的发展,这时候孩子是需要家长对其作出指导和引导的,也需要家长为孩子提供意见,协助自己做出决定。www.sxynkj.ċöm

  如果真正地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就应该放下身段,将孩子当作“小大人”来看待,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和出气筒;多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并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与发展空间,在大方向上做出决策,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涉及孩子自身发展的事情,要与孩子商量,比如是否报兴趣班,报什么样的兴趣班等;尊重孩子、平等的对话并不表示任何事情都听孩子的,家长也要发挥作用,对孩子的言行作出指导,在孩子意志力不够或者失败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孩子鼓励,激发其潜能,在孩子有了进步的时候予以表扬等。

  这样,孩子才能把父母当朋友,而家长也才能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节家教智慧

  家庭教育是关乎孩子成长的大事,家长一定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而不能盲目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要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也并不表示凡事都依着孩子的性子,家长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

  2

  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要做的不是焦虑,而是想办法去改变他

  孩子任性的主要表现是固执、反抗、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而不服从家长的管教、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大哭大闹。任性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的一个通病。那么,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先不要焦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理智处理。

  有的孩子任性可能是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反应。

  灵灵今年3岁了,可灵灵妈却感到非常苦恼。她不明白为什么灵灵现在变得自私又任性,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抢过去,抢不到就哭,怎么哄都没用。昨天邻居的孩子斌斌拿着自己的机器人来找灵灵玩,灵灵一看到斌斌的机器人就要抢,可是斌斌都5岁了,灵灵怎么抢得到?于是两个孩子就打了起来,灵灵边哭边喊:“我的,我要。”任灵灵妈怎么哄都不管用,灵灵妈实在气急了,就动手打了孩子,可是孩子还是不停地哭,不停地抢。灵灵妈无奈极了。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1~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期,这时候,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孩子会使用“我”、“我的”等为重要标志,并且,这时候孩子并没有同时发展出“他”、“他的”等概念,所以孩子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以为自己感兴趣的就是“我的”,就会要求占有它,甚至会为此大打出手。同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也不会与他人分享。因此,这时的孩子会显得非常“自私”、“任性”。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焦虑,也不要因为孩子任性而过多地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对孩子进行劝解,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言行,并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向正面发展。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孩子的“任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他”、“他的”的意识会慢慢地发展起来,这时候孩子的任性就会自然消减。如果孩子喜欢抢东西,就让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玩耍,让大孩子对其进行约束,让孩子的行为得到一定的收敛;如果是别的孩子抢自己孩子的东西,那就让他与更小一点的孩子玩耍,减少被侵略,有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注意的仅仅是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交际方法,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碰壁,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学会照顾别人的权益和感受,摆脱强烈的自我意识。

  而有些孩子的任性是由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的。人的一生,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对个体成长影响最大也是孩子所接受的最早的一种教育,而家庭教育还会影响到学校与社会教育。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是家长的掌中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中具有绝对的地位,一切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因此,这就养成了孩子不懂照顾别人感受、任性的性格特点。为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

  首先,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包办。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动手意识,鼓励支持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其次,家长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不能对孩子的所有需求都给予满足,要让孩子懂得需要的“延

sxynkj.ċöm
第四章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家庭教育最忌简单粗暴(1/3).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