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六大技巧——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尊重
到饼干,以前在摇篮里总能找到,可是自从妹妹出生后,每次都只能摸到一个软软的小东西,父母在妹妹出生后对她也没有了以前那般的细心,于是,海伦想着坐马车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会有饼干和糖果。可是,对于海伦的行为,海伦的父亲并没有多问,甚至连多说一句话都不愿意就摔门离去,这样的长期生活在缺失交流的家庭中便很容易解释为何海伦会变得性情暴躁。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正确引导,尤其是在孩子情绪变化较大的时段,应多多与之交流,给予关心。这才是父母最需要重视的。
本节家教智慧
犹太人不一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但一定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里,教育下一代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力量。犹太人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交流沟通上,他们认为有效地和孩子交流、交心能代替很多无谓地打骂。可以说沟通是父母与子女避免矛盾分歧的最好途径。
3
少干预,多引导
强加干预、打骂教不出好孩子。任何时候,在教育问题上都不能缺少理解和引导。面对走向青春期的孩子,许多家长只会加重担忧,对孩子的很多事多加干扰,甚至强行“镇压”孩子的一些言行,可是血气方刚的孩子怎么会轻易妥协呢?于是,在许多家庭中,“冲突”、“矛盾”、“争执”便如影随行,以致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因此,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家长需要学习一些能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良方技巧。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少干预,多引导”是和孩子和平相处的不二法宝。
千年前,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他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千年后,当曲阜的桃李天下已成过往,家长们还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读到很多。
孩子也会寂寞,他们在孤单胆怯的时候需要朋友,需要同龄人的劝慰,在这个问题上,孩子和家长的理解又是不同的,孩子认为交朋友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而家长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择友应该由家长把关。结果,家长一心想为孩子剔除有碍他们成长因素,可是却让孩子处于更加荒芜的境地。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少干预,多引导,这才是与孩子避免冲突发生的技巧。
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喜爱,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说的那样:“没有人比青年人从孤独小房里用更加憧憬的眼神眺望窗外的世界,没有人比青年人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的世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以一种审视地目光打量自己和周围的人,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多给孩子一些建议,并适当地“放手”。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想减少和孩子的冲突就必须了解孩子,掌握他的内心世界,真正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和他一起滑冰,一起观赏风景,看一本书,听一首歌,这样才能了解孩子,懂得他的世界观,与孩子沟通起来才能更方便,也才能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
俄国作家高尔基一生创作过《童年》、《在人间》、《海燕》等不朽名著,可是有谁想过这样一位高产作家,只接受过一年的小学教育。高尔基能写出这么多瞩目的作品与他祖母对他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
高尔基六岁的时候便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父是个很苛刻的人,但是,他常常夸赞高尔基有一个像石头一样的脑子,一旦记下就擦不掉,因此,他对高尔基很苛求,总是要求他背出整本整本的书。
可高尔基的祖母却不同,她是个平凡的女人。祖母从不勉强小高尔基背什么,只是喜欢和小孙子腻在一起,一起跳舞、歌唱。她知道很多传说、民谣,并把这些故事编成歌曲唱给小高尔基听,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民谣故事在祖母嘴里变得有滋有味,这些故事为高尔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而祖母也给高尔基留下了无限回忆。
高尔基的祖母一直和高尔基保持密切的朋友关系,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如何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寓教于乐,这点很值得现在的家长学习。
第二,摸索出孩子的优点。
进步和成功是不可能一步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汪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多加引导。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多了,冲突自然就会减少。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幅声势浩大的山水画,但是,她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三毛初二那年因为墨水事件,离开学校开始在家学习,三毛喜欢看书,母亲就为她买了许多小说,在那段日子里,三毛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书房里,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作,并在音乐、绘画上都有了长足进步。正是母亲这种看似放任的教育模式让三毛在长达七年的“自闭”时间里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可以说,赏识孩子,耐心观察、发现孩子的长处,积极鼓励并将孩子的长处放大,也是家长的职责。
第三,切莫过多干预。
孩子在与人交流相处中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家长不要总用自己的观点约束孩子,过分的关注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不满。
对于孩子的一些做法,家长可以抱着“放手”的态度,切莫干预过多。
第四,不要堵死孩子争辩的路口。
人际关系学家认为,争辩能帮孩子形成良好的口才和自我感觉,在争辩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并且使自身受到重视,十分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sxynkj.ċöm
成年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然而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争辩时大脑活动是最剧烈的,多多争辩可以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有更多争辩的机会。
第五,给孩子多一些肯定。
打骂改变不了孩子,家长应该学着多给孩子一些肯定。“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做对了事情,家长哪怕给予一个微笑也是一种认可,这样,以后孩子再遇上同样的事情时,他们也会这么做甚至会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做错的事,家长也应该耐心地开导、谆谆地教诲,一味的责怪对教育孩子完全没有作用。
爱迪生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务农,母亲南希是个接受过多种教育的女性,性格开明。小爱迪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小镇长大,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总是会问妈妈很多问题,南希觉得这是儿子好奇心的表现,因此每次都会耐心回答。www.sxynkj.ċöm
后来,爱迪生上学了,他依旧有众多问题,甚至多次质疑课本的答案,这令老师很头疼,一次,上完数学课后,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二加二一定是四,而不是其他的数字。老师当场就骂他是个呆子,并怀疑他有很大的学习障碍。
母亲听说这件事后,觉得老师简直不可思议,她认为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将孩子的长处找出来,细心引导,怎么能把孩子的长处当缺陷随意践踏呢?于是爱迪生退学了,母亲南希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当起了爱迪生的老师,春天,它教孩子算数;夏天,她给孩子上世界历史;秋天的时候,她为孩子朗诵诗歌;冬天,她和孩子围着火炉探讨物理化学。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实验室,爱迪生便照着书上的知识开始做实验。在母亲的引导下爱迪生坚持自学了许多科目。每次,当爱迪生有所成就时,母亲都会称赞他,并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下,爱迪生才能在一个又一个没炭火、没食物的艰苦日子里继续他的实验。
由此,人们应该得到这样一个启发,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加引导,而不是强行干预,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本节家教智慧
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列卡法斯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论,是下一代人走上成人之路的第一步。”所以,对待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应该淡然,教育孩子时,既不要过分约束孩子,也不能放任其随波逐流,少干预,多引导,在一张一弛间稳住重心,这便是减少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最佳技巧。
4
用积极的行为影响孩子
日升日落、上学下课陪伴着孩子长大的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生活节俭,孩子便能学会勤俭持家;家长工作认真,孩子便能学会努力积累;家长尊老爱幼,孩子便能学会爱护老幼,家长的行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平时满口粗话,动辄与人大打出手,那么,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们也会学着满口脏话,打骂闹事。若家长、孩子都是这个样子,家庭又怎能和睦?所以,家长用积极的行为影响孩子,协助孩子养成一个好性格可以大大降低孩子与家长发生冲突的几率,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语言是杜绝冲突的重要手段。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在以后生活中认知事物起着决定作用,苏联有句名谚:“母亲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妈妈对孩子付出的关心越多,孩子对父母也就越会心存感激。但是如果将来孩子回忆起父母的时候,记忆中都是父母恶言相加、自私利己的行为,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之心也会像火、像水一样不能灭、不能溺。
不少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对这样一句话印象很深:“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可以像鲜花一样甜美,那么我的妈妈就是那朵最甜美的爱之花。”
《阿甘正传》曾以6.7亿的票房席卷全球,那么这部影片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为之动容呢?面对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阿甘,他的母亲却没有放弃他,而是用最大的爱和关心呵护着自己的儿子,她从不苛责儿子,也不打骂儿子,在适当的时候她会以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地教育儿子。无疑,阿甘的母亲是成功的,她用自己的行为为儿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生观,所以,她和孩子之间没有冲突,也没有争辩。究其原因,她所使用的技巧就只有“身体力行”这四个字,是她用积极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很多行为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并影
第三章 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六大技巧——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尊重(2/3).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