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王阳明(第一部:龙场悟道)》(20)
看得懂,也觉得挺有意思。
大厅迎面是二十四扇楠木雕花大窗,每扇窗上镂饰的花纹各不相同,飞禽走兽,异草奇花,手工精绝;推开窗子往外瞧,土司大院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再往远处看,四面山麓满是层层梯田,山坡上羊群如雪,白云苍树,绿水红花,浑如神居仙府,世外桃源,多好的地方啊。
看景儿还看不过来呢,王守仁哪儿还想得起来“着急”?
人遇到事儿就是这样,越急越觉得时间过得慢。可现在守仁偏偏不急,结果还没等他把景儿看够呢,水西大土司安贵荣就出来了。
安贵荣五十上下的年纪,体魄雄壮,孔武有力,扫帚眉,狮子鼻,眼神凌厉,气势威猛,腰里挎着长刀,走路虎虎生风,真有一方霸主的气派。一进门就笑着说:“早听说阳明先生的名气,今天终于见面了!”守仁赶紧过来见礼。
安贵荣也直爽,接着就说:“我们这些人不懂中原的礼节,几次送的礼物先生都不肯收,莫非是嫌这些金银酒食俗气?”
安贵荣话说得挺客气,其实是在责问守仁。守仁忙说:“君长礼隆意厚,下官岂不感激?只是王某一个流放的罪臣,实在不敢当此厚爱,生怕辱没了君长的威名……”
安贵荣把手一挥:“莫提莫提!什么罪臣?别看水西偏远,可朝廷是怎么回事,我心里清楚得很!”
想不到这位土司老爷对朝政倒也明白,而且听他话里似乎有为自己打抱不平的意思,守仁正想着怎么回答,安贵荣却先开了口:“就说正德二年普安香炉山一战,为了替朝廷平叛,我水西出兵万余,费了多少力气,到最后仗打赢了,想向朝廷讨个封,结果一拖拖了好久,到最近才封了一个什么‘贵州布政参议’的小官,真是没意思!”
原来安贵荣刚才那话并不是替王守仁打抱不平,而是他自以为替朝廷卖命,功大赏薄,在发牢骚。倒是王守仁自作多情,会错了意,弄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安贵荣是个粗莽的豪杰,守仁心里那点儿窘迫他没看出来,只管说自己的话:“我听说阳明先生最有见识,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到这时,王守仁已经把安贵荣和朝廷之间的这场小小纠纷的内幕猜出了八九分。
普安香炉山之战是中原朝廷镇压苗民暴动的战争,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参战明军有数十万,周围各大土司也都派兵助战。战争结束之后,朝廷依例封赏有功的土司,可是对水西大土司安贵荣的“封赏”却暗藏玄机。
安贵荣的官职是水西宣慰使,这是个世袭的武官职位,父死子替,论官职是正三品。可朝廷封给安贵荣一个贵州布政参议的职务,这是个从四品的文官职位。也就是说安贵荣立功之后职位不升反降!难怪这个雄霸一方的土皇帝十分懊恼。
然而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朝廷这个安排带着明显的恫吓之意。
水西土司经营千年,地广人多,实力太强,朝廷对安贵荣一向很不放心。这次安贵荣在前线立了战功,朝廷对水西土司不加封赏,反而降了安贵荣的职,就是摆明了警告安贵荣:土司是朝廷的臣子,应该安分守己,不准恃功傲上,惹是生非!
土司势力就像中原王朝的“国中之国”,朝廷和土司互相提防也不奇怪。现在朝廷对安贵荣不放心,借着“封赏”的事敲打他。依常理,安贵荣应该对上头说几句客气话,辞去那个“贵州布政参议”的职位,老老实实当好他的宣慰使,这么一来朝廷得了面子,土司得了“里子”,大家相安无事,这是最好的结果。
现在安贵荣想跟王守仁商量的,无非就是这件事吧?
哪知道一向聪明的王守仁这次却把事情全想错了。大土司安贵荣说的完全是另一套话:“想必阳明先生也知道,龙场驿站自设立至今已经一百多年,始终没起过什么作用,一年到头没一件公事,徒费人力粮饷。我想上奏朝廷,把这座驿站裁撤掉。这样既能给朝廷省事,阳明先生也不用在这大山深处挨苦,可以回家过好日子去了。你看怎么样?”www.sxynkj.ċöm
想不到安贵荣竟然要裁撤龙场驿站!这话真让王守仁大吃一惊。
安贵荣这么做分明是想切断水西和贵阳方面的联系,不让朝廷过问水西土司的事务。但这位大土司的想法极不理智。sxynkj.ċöm
眼下朝廷已经对水西土司生疑,正用一个“贵州布政参议”的无聊职位公开恫吓安贵荣!想不到安贵荣如此莽撞,面对朝廷的警告不但不退让,反而提着脑袋往上撞!一旦龙场驿站被裁撤,朝廷就会对水西土司产生猜忌,弄不好,会引发一场残酷的战争。
单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水西土司安贵荣是跋扈傲躁、有勇无谋之辈,刚才王守仁倒把他估计得过高了。
王守仁悟到“知行合一”至今已有一年多,每天不管遇上大事小事,时时召唤良知,良知一发动,行动立刻就跟进!效验如神。如今“知行合一”四个字在王守仁身上已经养成了习惯,听安贵荣说出这句可能引发战争的鲁莽话,他心里的良知立刻发动。
安贵荣跋扈鲁莽也就算了,可他一个人的主意,却关乎水西四十八万百姓的身家性命!水西四千里土地,十三大则溪、四十八夜所、几百个寨子、几十万百姓,这些百姓王守仁并不一一认识,可想想蜈蚣坡苗寨里住着的上千名淳朴厚道的苗人,个个是他王守仁的朋友,推而广之,水西四十八万百姓个个是王守仁的朋友。要是因为土司一句话引来战争,也许要死几万人!
几万条性命不能白白断送,何况这几万百姓还是王守仁的朋友……
只一闪念,守仁心里的良知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一个答案:无论多危险、多艰难,必须立刻劝阻土司,让他收起这“对抗朝廷”的心思。哪怕因此惹怒土司,真的下土牢、砍手脚也在所不惜。
知行合一,良知一发动,行动就跟进,一丝空隙也不留。
王守仁端起银杯喝了一口茶,稳稳神儿,面带微笑轻声缓语地说:“下官觉得君长想裁撤龙场驿站,此举不妥。水西土司在太祖开国时归附朝廷,龙场驿自洪武十六年设置至今,从未有过变动,已经成了定例。现在君长一句话就把它撤掉了,贵阳布政使、兵马都司一定会想:水西宣慰使忽然切断和朝廷的联系,这是何意呀?”看了安贵荣一眼,见他黑着脸不说话,好歹还在听,就把话头放得更缓些,“当然,宣慰大人这次为朝廷立了大功,就算撤了驿站,官府也未必会怎样。我们汉人有句俗语叫‘授人以柄’,是做官的人最大的忌讳。下官觉得‘裁撤驿站’就是个话柄,就算眼下没人提,它也会一直放在这儿,过上三年两载,甚至二三十年,一旦水西宣慰府和汉地官府起了争执,这‘私自裁撤龙场驿’的话柄就会被官府重新提起,拿这个事找君长的麻烦。君长随手裁了一个小小驿站,却给别人留下永远的话柄,实在不值。”
安贵荣是个莽撞人,想事情没那么长远,只顾着眼下跟朝廷“顶牛儿”,任性使气要裁驿站。现在王守仁把“三年两载”以后的问题指出来,安贵荣倒是一愣。
见安贵荣有些被自己说动了心,守仁又接着说:“我听说一百多年前有位水西大土司去世,他的夫人奢香代掌土司职权,当时就有个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向水西寻衅,想逼着奢香夫人造反,趁机发动战争吞并水西,为自己邀功。奢香夫人深明大义,不肯造反,而是上京向太祖告了御状,才使马晔之谋没有得逞。可像马晔这样为了立功受赏就不顾百姓死活妄动刀兵的人什么时候都有。现在君长提出裁撤驿站,恐怕会有小人向朝廷提议:‘既然龙场驿站可以裁撤,那水西宣慰司为什么不能裁撤?’那时君长又该怎么办?”
洪武年间马晔威逼水西,土司府危如累卵,全靠奢香夫人忍辱负重,才保全了这一方土地和百姓,这件事安贵荣当然清楚。现在听了这些话,不由得全身一震,抬起头来瞪着守仁,半天没有说话。
到这时候守仁已经看出来,安贵荣虽然鲁莽,倒不是个一意孤行的人。既然话已经说开了,不妨一说到底,把那些自己想到而安贵荣没想到的东西,也都讲给他听听吧。守仁说道:“刚才君长说水西出兵替朝廷征剿反贼,立过大功,可是屡次向朝廷邀功,朝廷却只封了一个贵州布政参议,君长觉得官位太小,很不满意。可下官觉得君长实在不该向朝廷邀功。”
这句话安贵荣可不爱听了:“普安一战水西立了大功,难道朝廷封我一个过得去的官职也不该吗?”
王守仁微微摇头:“话不是这样说。君长立了战功,朝廷心里有数。如果君长不邀功,朝廷反而觉得水西宣慰府忠诚可靠,对君长加倍信任。可君长却不停地向朝廷请功,朝廷那些大官就会想:‘水西宣慰府立了功劳就不断请赏,是不是自恃强大,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旦朝廷重臣起了这样的心思,很快就会传到贵州,以后省内巡抚、布政、按察、都指挥、都御史这三府两司都会对水西宣慰府严加提防,就算君长这边略犯一点儿小错,这些人也会大惊小怪,立即向上奏报,结果反而于水西不利。”
安贵荣之所以自恃强大,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是因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绕在局中出不来,看不透这里边的重重危机。现在王守仁一语点破,安贵荣用心一想,不由得有了几分感触。
见安贵荣还肯听劝,王守仁就把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依下官看来,现在君长不但不能再向朝廷邀功请赏,就连朝廷封给君长的那个贵州布政参议的官职也应该赶紧上奏请辞。至于裁撤龙场驿站的话,从此不要再提了。”
此时安贵荣对守仁的态度已经不同了,听他这样说,忙问:“这是为什么?请阳明先生明示。”
王守仁微微笑道:“下官来水西以前就听人说过:君长的先辈们世居水西已经一千多年,留给儿孙一份偌大产业。大明立国以后,水西土司被朝廷敕封为宣慰使,世代镇守此地,水西四千里土地、几十万人口都是大人的家业。可布政参议是个文官,一旦接了这个职务,君长就不再是个土司,反而变成了朝廷的官吏。到时候朝廷要是派君长去四川,或者调去广西,君长去还是不去?如果不去,就是抗旨!朝廷一句话,不但把布政参议的官职革了,只怕宣慰使之职也难保;如果去外地赴任,这一走,只怕水西的土地人民从此不归君长所有了……所以下官觉得君长应该赶紧上奏请辞布政参议之职,而且不妨把话说得谦恭些,既不居功,也不请
第二十章《王阳明(第一部:龙场悟道)》(20)(2/3).继续阅读